可以練習的點:
1. 將錯誤丟給事物,而非人身上。例:X穿這件衣服你看起來很胖,O這件衣服不適合你
真正的意圖是這件衣服穿起來更顯胖不適合,實話可以不必說破,但目的還是有達到
2. 使用暗示和中性詞,避免否定用語。例:這個地方我有點困惑,是不是我哪裡有搞錯呢?....很特別/很有潛力
3. 一致性溝通=感受+需求,在動用情緒及脾氣之前,先想想自己真正的需求,才能有效溝通
所有的憤怒背後都有未被滿足的需求
例:我等你一個晚上了,準備的菜都不能吃了→精心準備的飯菜沒被珍惜,也希望對方能夠重視自己,陪伴自己
練習自己說出口的話必須要等於自己內心的感受,以表達自己真正需要被滿足的需求,但這個練習感覺很難,因為真正的情境下,通常都會先生氣/難過/委屈等等負面情緒,負面情緒一出現,說話就開始不經大腦了,當自己的情緒凌駕於想解決事情的時候,就無法溝通了
4. 過強的目標常讓我們忘了做為人的感情以及溫度,因為太想達成某個目標了,忘了我們不是機器人,感受也是需要被照顧到的,那些開場白不是寒暄假掰,而是身而為人,必須要學習的課題
5. 當表達不同意見時,如果能肯定+更好就好了,這個地方不錯,同時(而不要說 但是,可是,不過 等強烈否定的詞),我也覺得如果可以怎麼樣的話是不是會夠好呢?
6. 學習不批判、不定義也不逃避在跟人相處,我們常常自動將自己擺在上位,想指導別人如何做,但別人其實也不見的不能解決這個問題,又或許他其實早就有想法了,對方需要的只是一個被聆聽的需求而已。
心得:
讀完之後覺得這本書的名字跟講述的內容有點不符合,這本書比較像是溝通課,而不是內向者的溝通課,書中講了非常多如何有效跟他人溝通的範例、故事及技巧,但我覺得這些適用於所有人,對於內向者而言,並沒有到非常有共鳴,在跟人接觸時,即使可以做得不錯,但就是覺得非常的累,,很多時候根本不想要說話、根本不想要跟別人溝通
還有就是這本書既然在台灣出版,書中提到「中國人講中庸之道,而"隨便"這個盡顯中庸之道的中性詞,恰恰迎合了中國人的價值觀......在中華文化的傳統觀念哩,直接說出自己的需求是不禮貌、缺乏教養的表現」之後提出可以給出選擇題或是明確意見作為解方,是否要避免掉中國人這個詞,而直接以中華文化表達會更好呢?畢竟中華儒家思想不只有限定某國人。
最後一章回應讀者問題的部分,回答其實很多都跟前面幾章講述的內容重複,其實可以直接放到前面的章節作為補充範例即可,不需要再另外開出一個章節,讀的時候也會覺得這些內容都讀過了,還有有些部分講得有點太理論了,給我一種說的簡單做的難,這些道理老生常談,大家都知道,會希望可以有更多具體練習參考。
留言列表